中證白酒指數跌幅7%,頭部的茅臺、五糧液大跌,汾酒跌停,腰部的迎駕貢酒和酒鬼酒也跌停了。
此次集體大跌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:一是加消費稅;二是茅臺持倉里最大的外資減持茅臺。
白酒消費稅收的問題差不多每隔兩年都要拿出來說一下,其本質原因還是白酒行業90%的毛利率太賺錢,如果真的對標煙草30%起步的稅費,那提稅空間還是蠻大的。
白酒行業的稅收主要包含:企業所得稅、增值稅、消費稅、土地使用稅、教育稅附加等。
參考茅臺年報公布的數據,企業所得稅是25%,增值稅13%,消費稅20%及0.5元/500ml。
消費稅是1994年稅制改革中新設置的一個稅種,目前主力的貢獻行業是煙草、白酒、汽油和汽車,稅率最高的是煙。
提稅大概經歷了這么幾個階段:
1、1994年消費稅首次提出從價征稅,其中白酒按照從價定率辦法計算應繳納稅額。當時從價征稅對高端白酒的影響比較大,其實在現在來看,對白酒頭部的公司也沒有太大的影響。
2、2001年加入從量征稅,按照每斤(500克)0.5元。主要是對低端走量型的酒企影響比較大,比如單價低的老白干酒稅率高達22%。
3、2006年調整從價稅率,將糧食類白酒、薯類白酒從價稅率統一調整為20%,從量稅率不變。
4、2009年規定最低計稅價格,在20%的稅率不變的情況下,生產企業消費稅計稅價格低于銷售單位對外銷售價格70%以下的,銷售額將按照銷售公司賣出價格的50%-70%計算。
5、2017年規定最低計稅價格,將最低稅價格核定比例由50%至70%統一調整為60%。這就相當于是變相增長了。
我覺得現在討論較熱的加稅暫時應該不會調整20%的稅率,大概率會在60%的基礎上增加至70%,或者80%。
前后的區別有多大呢?
以貴州茅臺為例,茅臺現在的出廠價是969元,增值稅率為13%,那么從價消費稅就=969÷1.13x60%x20%=102.9,然后每瓶加0.5元。
如果調整到70%的話,從價消費稅就=969÷1.13x70%x20%=120.05。
加稅對行業來說一定是利空的,不管是降低收入還是提高價格,對于企業來說都會有影響。
但對于茅臺來說,其實影響還是很小,因為茅臺的出廠價和終端銷售價的差價太大,增加的成本完全可以轉移到渠道。
對于低端酒企來說影響就大了,本身低端酒就是靠走量,綜合稅率又高于高端品牌,所以今天腰部以下的基本都跌停了。
白酒估值的問題
中證白酒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估值不便宜,動態PE48.19倍,市凈率12.99倍。
數據來源:IFind
白酒從年初到現在,內資機構和外資機構都有減倉,并不是因為消費稅的預期,而是因為估值貴了。
對于茅臺來說,45倍的估值,現股價不變酒價不漲的情況下,到2023年茅臺的估值會降到40倍。
茅臺公司對自身的業績要求也就每年增長10%左右,高增長幾乎很難出現,未來也就是穩健型。
如果在此期間茅臺出現了估值降到30倍的機會,那這就是絕佳的上車機會,因為未來茅臺仍有兩大確定性較強的預期:
1)供不應求,每年增長10%;2)茅臺對經銷商可能提價,也有可能繼續削減經銷商,加大直銷力度。
不管是提出廠價,還是加大直銷力度,對茅臺公司來說這都是利好?,F在渠道商手里的單瓶利潤其實是高于茅臺公司的,如果按照1499的價格計算,那單瓶的利潤要增加530元,一噸酒就要增加106萬元。
其他酒企的問題
茅臺在白酒行業里是標桿,高端酒里茅五瀘三家市占率95%,茅臺市占率超過60%。
眾所周知,白酒不是簡單的消費,除了有消費屬性還有奢侈品和金融屬性,因為白酒的消費場景里有超過45%的是商務宴請。
既然是商務宴請,那對品牌的高端要求必然很高,所以茅臺到底好不好喝其實不太重要,重要的是排面。
2015年以來,白酒市場最大的變化就是高端品牌的業績越來越好,低端系列越來越賣不動了。
對于茅臺來說,現在要解決的問題是,讓所有想買茅臺的人都可以買到茅臺,如果加大直銷力度,那就意味著大量的人可以通過1499元買到茅臺。
所以,你還會選擇1000+的國窖和五糧液么?
那么這就要引出白酒行業的另一個問題--囤貨,渠道商愿意去囤貨,主要有兩個原因:一是白酒易存儲且沒有保質期;二是白酒在升值。
如果有一天,渠道里的500-800價位的酒堆積成山,而頭部的白酒沒有持續漲價,那經銷商該怎么辦?
可能會降價賣貨,甚至可能發生類似于洋河當年經銷商串貨的現象,導致原本建立起來的價格體系崩塌。
總之,對于白酒行業來說,頭部高端品牌未來的基本面成長性沒有問題,而中腰部的渠道囤貨一直是個雷。